王崇伦的故事:第三章 建言献策 攻坚克难

 来源:鞍钢日报  2021-04-28

推动全国掀起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热潮 rNZ鞍钢集团网站

王崇伦(前右四)在为工友讲解技术知识。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战线的装备普遍落后,技术也多靠西方先进国家供给。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成为挖掘企业内在潜力,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道路,推动工业生产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 rNZ鞍钢集团网站

1954年年初,全国工业战线相继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技术革新能手,他们应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邀请,聚会首都北京,共同商讨如何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作出更多贡献,王崇伦便在受邀请之列。 rNZ鞍钢集团网站

在赴会之前,王崇伦一连几天反复的思考,最终总结出了自己认为合适的发言内容。作为一名先进模范人物,不仅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创造出更为优异的成绩,而且还应当感召和吸引成千上万的职工群众加入技术革新的行列,投身创造性的劳动。 rNZ鞍钢集团网站

在座谈会上,王崇伦提出:“技术革新是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技术革新之路是实现经济腾飞的新道路。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是巩固国民经济恢复成果、实现‘一五’计划和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要求,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增产节约、劳动竞赛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当向中华全国总工会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rNZ鞍钢集团网站

接着,王崇伦还对如何进行技术革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实,人人都可以进行技术革新,因为我们是跟机器打交道的人,最了解它们的使用情况。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钻研,就不难取得突破”。 rNZ鞍钢集团网站

他的想法得到了张明山、唐立言、黄荣昌、刘祖威、朱顺余、傅景文的一致赞同。不久,由王崇伦执笔的7人联名建议信送到了全国总工会主席的手中。中华全国总工会对这封具有特殊价值的建议信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于同年4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此后,一个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在大江南北蓬勃兴起。 rNZ鞍钢集团网站

1954年9月,王崇伦光荣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面对成功和荣誉,王崇伦没有辜负党组织的殷切期望,在继续奋进中他由一位著名技术革新闯将逐渐成长为鞍钢技术革新领域当之无愧的旗手。根据记载,团中央专门组织了一次首都青年工人与王崇伦见面大会,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人人都可以做一个先进工作者》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大家都想向王崇伦同志学习,像他一样走在时间前面,作一个光彩的先进生产者或先进工作者,为祖国做出一番事业来。”据査,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弘扬一位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在两个月内相继发表社论,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rNZ鞍钢集团网站

后来,王崇伦的事迹还被编入小学生语文课本,“万能工具胎”的图片被印成邮票,这对任何一个基层工作者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后经王崇伦建议,鞍钢开办了“先进生产者学校”,对所属厂矿涌现出的500多名先进人物进行分期培训。在培训中,王崇伦应邀为学员作了《我所走过的成长道路》的专题报告。王崇伦满怀深情地说:“鱼只有在江河里才能一游千里,咱们工人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不仅要当时代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工厂的主人,还要在技术革新的舞台上当具有创造精神的主人。”王崇伦以亲身经历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员们深受教育和鼓舞,每场报告都时常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后来,这些学员中涌现出一批屡建奇功的技术革新能手。 rNZ鞍钢集团网站

“群英会”成为技术协作能量聚集站 rNZ鞍钢集团网站

王崇伦(站)的家逐渐从“群英会”发展成了能工巧匠交流聚会的地方。

在实践中,王崇伦发现能工巧匠们在技术革新和解决问题上,虽然各有所长,但是因为工作经验和历练上的不同,会造成这样或者那样的局限性。把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变得分外棘手,甚至难以解决。基于这个发现,王崇伦开始萌生技术协作的念头,想要借此把鞍钢一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吸纳在一起,形成一个整合的集体。然后集中地进行知识技术的整合和讲解,创造一把攻关夺隘的巨刃。 rNZ鞍钢集团网站

1959年年初,王崇伦找到老英雄孟泰,提出组织全鞍钢能工巧匠开展大规模技术协作活动的设想:“如果全鞍钢的骨干都能齐心协力,一定能擦出火花,带来更多的创造与革新。我们不能单干,必须群策群力!” rNZ鞍钢集团网站

孟泰听完王崇伦的点子,甚是赞同,两位忘年交一拍即合。经过两人的精心筹划,当年年底鞍钢便拥有了一支以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为骨干的技术协作队伍。 rNZ鞍钢集团网站

每逢星期天,王崇伦家门前都停放着一排自行车。来自各厂矿的“刀具大王”“焊接大王”“吊装大王”纷纷前来,人们都开玩笑说这是“群英会”。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意见不同时,他们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对方的问题所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rNZ鞍钢集团网站

“大王”与“大王”确实碰撞出了火花,很多好的想法都是他们在交流中产生的,这些点子也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rNZ鞍钢集团网站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国内生产、生活环境恶劣,苏联政府单方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钢机上的轧辊,鞍钢各轧钢厂面临停产的威胁。 rNZ鞍钢集团网站

在这严峻的关头,王崇伦与孟泰主动请缨,承担起组织研制大轧辊的攻关任务。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把技术协作队伍的同志们召集到一起,鼓励大家说:“现在正是困难时期,苏联撤走了专家,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专家,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可以做得比他们更好!” rNZ鞍钢集团网站

在王崇伦和孟泰的带领之下,一场又一场技术攻坚战很快打响了。500多名由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组成的技协积极分子众志成城,从炼铁、炼钢到铸造,形成一条龙跨厂际联合攻关。但是事情哪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500人的团队没有任何技术指导,只能从零开始摸索。作为这场技术攻关的带头人,王崇伦的压力可想而知。他时常为了攻克一项技术难题熬到凌晨。天亮时,用冷水简单洗把脸又来到车间。他带领大家分头从国外专家留下的各种技术手册以及各种外文书籍中寻找线索,然后将线索整理起来,转绘成一张大致的图表,再根据图表来寻找相关材料。经过不断的实验推敲,最终形成一套方案,然后又是漫长的实验过程。每一套方案改了又改,直到能够顺利地进行。 rNZ鞍钢集团网站

历时一年之久,大家先后突破了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终于试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空白。此项重大成果轰动全国冶金战线,被誉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 rNZ鞍钢集团网站

王崇伦和孟泰带领技术协作队伍不断推出新的技术攻关成果,名声也越来越响。王崇伦的家也越来越热闹,逐渐从“群英会”发展成了能工巧匠交流聚会的地方。 rNZ鞍钢集团网站

每次聚会时,大家总是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意见,十分热闹。这个鞍钢技协骨干的聚集处一直持续热闹了近20年,直至王崇伦调离鞍山。 rNZ鞍钢集团网站

鞍钢也就此拥有了一支以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为骨干的技术协作团队,参与人数非常可观。在团队的后期发展中,王崇伦积极组织,希望有更多的能工巧匠加入这支队伍。为此他还提出了“一连十”办法,将之比喻为滚雪球式的发展,要求每位鞍钢公司级能工巧匠一年内发展10名本单位的能工巧匠加入技协活动行列。经过王崇伦的不懈努力,这支汇集了能工巧匠的团队走向正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rNZ鞍钢集团网站

鞍钢技术协作影响力辐射全中国 rNZ鞍钢集团网站

王崇伦(前左)与工友一起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

1962年年底,王崇伦带领的鞍钢技协队已达到1.5万人,车、钳、铆、电、焊等各工种齐全,设计、施工、抢修配套完备。这支队伍凭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精湛的技艺,先后为鞍钢解决了一大批生产和技术改造中遇到的难题。 rNZ鞍钢集团网站

不仅如此,王崇伦还带领鞍钢技协队积极为其他生产厂家提供技术援助,曾受邀为鞍山市、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的许多企业排解重大生产难题,其中解决了参窝水库大闸门制作和安装难题,解决了某部队坦克修理厂大机床凌空搬运难题,被誉为“鞍钢人创造的奇迹”。王崇伦30多次率队出征,为鞍钢赢得荣誉。每次攻关告捷之后,他都要与新结识的朋友畅谈革新创造的收获与体会,鼓励他们投身技术革新活动。对此,时任鞍山市工会副主席的石磊同志称赞说:“崇伦同志在哪里进行技术攻关,就把技术革新的火种播到哪里。”正是革新创造这一共同志向和技术协作这一友谊纽带,使王崇伦结交了成百上千与之情深义重的挚友,他们不仅互励互勉为事业共同奋斗,还在危难时刻肝胆相照、患难与共。凭着这种特有的优势和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这些人先后为鞍钢解决200多项生产和改造中的难题,推广先进经验180多项,还为省内外一大批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 rNZ鞍钢集团网站

王崇伦常说:“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们要不分彼此,共同提高。” 为了使职工技协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这一全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王崇伦多次组织有关方面对我国职工技协的产生、发展、经验与教训进行研讨,并提出了改进新形势下技协工作的措施。 rNZ鞍钢集团网站

由此,全国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协会陆续开展了技术服务工作,这一举措解决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金和设备投入问题,为职工技协活动的不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rNZ鞍钢集团网站

1984年,全国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成立,王崇伦兼任主任。技协委成立的这一天大概是王崇伦最高兴的一天,因为这一年刚好是当初他提议组建技术协助队伍的第25年。 rNZ鞍钢集团网站

当年还是小打小闹的“群英会”,这些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如今更是成立了全国范围内的技术协作委员会,这着实让王崇伦感到欣慰。他一向倡导的“工人不能单干”原则有了更大的进展,尽管他已经迈入了五十岁的门槛,但心中仍然充满着干劲。五十多岁的王崇伦仍满怀激情地对技术协会的成员说:“同志们,咱们技术人员要利用一切机会为工人发明更先进的工具,为国家的生产尽心尽力。” rNZ鞍钢集团网站

王崇伦就是这样的人,他不求名利,也从来不曾停下奋斗的步伐,他想要带领着工人队伍,为国家再多作一些贡献,为人民再多出一份力。 rNZ鞍钢集团网站

 
 
©2017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辽ICP备05004580    * 建议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