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印记:那一天,攀钢炼出第一炉钢水

 来源:鞍钢日报  2021-07-29

1971年10月1日,攀钢炼出第一炉钢,距今快50年。那是个特殊而又难忘的十月,它呼唤昨天,启示今朝,意义深远。第一炉钢是当年轰轰烈烈大三线建设的一幅缩影。它诞生的前前后后有无数艰苦奋斗的历史画面,也有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hGv鞍钢集团网站

攀枝花市(当年叫渡口市)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当年公交车报站是天津口音,政府办事是京片子,市井多是川渝腔,下班簇拥着东北人。攀枝花市面积7440平方公里,钛储量世界第一,钒储量世界第三,还蕴藏着丰富的铁矿、煤矿、森林、水资源。1965年3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关于攀枝花建设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由此,3月4日成为攀枝花市建市纪念日,攀钢也被称为“三四信箱”。当年出于战备考虑,市内各大企业均以信箱命名,十九冶被称为“二号信箱”,攀煤被称为“四号信箱”,提钒炼钢厂是“34附6号信箱”,车间实行连、排、班三级管理,转炉车间是二连。 hGv鞍钢集团网站

转炉车间炉前的技术骨干,主要是从鞍钢调入,而大多数员工是从川南招入,或部队转业人员,后于1966年送部分员工去鞍钢进行培训,称之为“66代培”。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人们对能到毛主席关心的地方工作甚感光荣,也不计较报酬得失。当时整个炼钢平台分三班作业,30岁上下的工人月工资39元或46元,远高于当年成都地区的工资水平。炉前是高温作业,钢水温度超过1600摄氏度。工作服也叫防热服,很厚很重,能防高温。那时还是计划经济年代,市场供应实行票证制,城镇居民每月粮票23斤,肉票0.5斤(攀枝花0.5斤肉票可购腌肉1斤)。炉前工粮食定量每月48斤,每月6元地区补贴,每天0.29元高温补贴。厂区食堂在车间西面铁道边上,仅几步之遥,回锅肉每份0.2元。炼钢工人感觉不到“计划”给人的限制。 hGv鞍钢集团网站

提钒炼钢厂一大批三线建设的奋斗者,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勇于探索、创新,使全国最大的120吨转炉成功出钢,为攀枝花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 hGv鞍钢集团网站

1971年9月,北方已是秋高气爽,而地处攀西大裂谷金沙江畔的山城攀枝花仍然是烈日当空、骄阳似火。1970年7月1日,在欢庆中国共产党建党49周年之际,成昆铁路全线贯通,攀钢1号高炉顺利出铁。为确保提钒炼钢厂1971年10月1日出钢,攀枝花市生产指挥部成立了试炼领导小组,攀钢各行业为钢厂投产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尤其是在十九冶职工、零一四部队指战员的日夜奋战下,崭新的炼钢厂房已在昔日的荒坡之上巍然矗立。再有20余天,将进行第一次开炉试炼。 hGv鞍钢集团网站

提钒炼钢厂党委“夺钢会议”结束时已经深夜了,参加会议的转炉炉长王振铎、吉文亮,急匆匆奔向车间。车间里弧光闪烁,远处的一号高炉在夜色中冒着雾气,一股通红的铁水在滚滚奔流。两位炉长,一位来自河北,一位来自江苏,他俩怀着开发西部热土的豪情壮志,从千里之外来到了新建的钢铁基地,顶烈日、住席棚、饮江水,吃尽了苦头。来炼钢厂已经一年多了,他俩还没炼过一炉钢。转炉开工,又面临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攀枝花矿的特殊性给炼钢工艺带来许多新问题,加之当时国内还没有上百吨的转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困难不解决,就无从谈到投产。那120吨大转炉,就如患了重病一般,躺在那里纹丝不动。怎么办?是等是干?干又如何干?这是全厂面临的大问题。此刻,两位炉长走上9米平台,围着炉子转圈子。看着自己布满老茧的双手,恨不得马上抄起钢钎,在炉前奋战一番。平台上,全厂赫赫有名的技术骨干柳孝成、王光兴、王国衡、黄道鑫正围在一起探讨、商量,见两位炉长走来,黄道鑫只是轻轻说了一句“难啊”!平台上180吨吊车在轰鸣,到处可见电焊弧光闪闪。这几位转炉开炉的关键人物,虽说不来豪言壮语,但都是实干家。开炉方案已经讨论、研究多次,一切顺利自不必说,万一不成功怎么办?所有这些都来不得半点含糊。 hGv鞍钢集团网站

9月20日,铸整车间召开全厂开炉动员大会,厂领导耿显义,以及号称“四大天王”的王跃庭、王成良、王庆寿、王明远悉数参加。王跃庭传达了市委和攀钢党委关于“十一”出钢的指示精神,同时也作了投产的具体部署。庄富庭代表转炉车间向厂党委宣读了决心书:“克服千难万险,争时间、抢速度,没有投产条件,我们创造条件也要上!” hGv鞍钢集团网站

就在全厂上下积极创造投产条件的时候,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新建的工厂。半山坡上的泥水混合物向厂房扑来,更为险恶的是横贯厂房的风机地沟,本身的淤泥就不少,再加上漫山而来的污泥浊水,整个地沟完全堵塞,给首次开炉带来严重威胁,唯一办法只能靠人工把淤泥掏出来。炉长王振铎、吉文亮身先士卒弓身进入狭窄的地沟,其他几位炉长助手和众多年轻人也争先下到地沟。乌黑的淤泥齐到大腿,一个个“泥人”在大自然的挑战面前,充分彰显出了人定胜天的力量。 hGv鞍钢集团网站

转眼间已是9月27日,之前进行的空炉演练,暴露出不少问题:炉前炉后配合不协调,铸钢包根本就没有对准出钢口,天车操作不熟练,兑铁水的高度、方位也不准确。根据实战演练的现状,厂党委当即作出两条决定:一是组织相关部门配合十九冶,务必在三天内做好投产前的收尾工作;二是号召全厂干部职工苦练技术,尽快掌握设备性能。 hGv鞍钢集团网站

钢厂上下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无论是干部,还是工人,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没有畏惧和抱怨。炉长及助手在炼钢平台上逐项逐条地练习,他们一会儿指挥着把铁水罐吊到炉口,一会儿又拿起样勺模拟取钢水样。炉中虽然没有兑入铁水,但这样的练习已经反复多次了。运转车间李文在炉前、炉后指挥着吊车,机修车间李广德在职工食堂贴出了为全厂保驾护航的决心书,铸整车间王沛、田雨时也在现场督战,人称“老孔头”的孔庆武亲自准备钢包,铸锭台由七级工付广安领衔。一切都准备就绪,只等钢花起舞,捷报传来。 hGv鞍钢集团网站

10月1日凌晨3点多钟,准备工作还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全钢厂的干部职工都特别兴奋,想到天一亮就要进行攀钢历史上第一次大转炉吹炼,职工们那种扬眉吐气的心情从眼神里、言谈中、动作上处处流露出来。“四大天王”为了把准备工作做得更细更好,会同各车间主任,到各关键岗位逐一再检查一遍。他们先到风机房,风机已经试转,发出轰轰的响声;在32米平台,他们关照职工在节日期间要加倍小心;来到炉前大吊车上,天车在平稳移动,大吊钩上下左右有规律地滑动。第一炉钢的冶炼由吉文亮和王振铎共同负责,这两位来自鞍钢的好手,如今又要在攀钢一展身手。 hGv鞍钢集团网站

攀枝花当天要出钢的喜讯像一阵春风,吹遍了金沙江两岸。厂区大道上人们川流不息地涌向炼钢厂。一切准备工作就绪。9米平台上高挂一幅标语:“夺铁保钢齐奋战,哪怕汗水飘起船。”平台上下红旗猎猎、彩条飞舞。炉台旁、总控室、通道上早已挤满了观战的各方人士,大家兴致勃勃地谈论着、等待着…… hGv鞍钢集团网站

时近中午,各有关岗位的人员各就各位,头戴炼钢帽、身穿防热服的炉前乙班全体人员,威风凛凛地站立在各自岗位上。有幸担任攀钢第一炉钢炉长的王振铎英姿焕发,胸前雪亮的哨子尤为耀眼。他此刻的脸上分明写着喜悦、激动、紧张。 hGv鞍钢集团网站

铁水来啦!总调度室发出了迎战信号。随着一声口哨长响,人称“郑大楞”的郑庆全老师傅熟练地操纵着原料吊车,送来了第一炉铁水,随着炉长的手势,通红透亮的铁水顺利兑入了转炉内。 hGv鞍钢集团网站

铁水进炉就意味着这百吨钢水的成败仅取决于之后的几十分钟时间。王振铎也十分清楚,虽然开炉前演练过多次,这一次真刀真枪可千万出不得差错。他在暗自嘱咐自己镇静的同时,看了看手中的计时器,向氧枪工发出了给氧的信号。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长啸,七八个大气压力的氧气冲入炉内,炉顶腾起几丈高熊熊烈焰,滚滚浓烟向活动烟罩涌去。很快,氧压加大,炉火更亮更红,人们的心情也更加紧张。 hGv鞍钢集团网站

二十分钟过去了,摇炉工转过炉口,取样工立即抄起样勺,在炉内熟练地摆动样勺,取出一勺白亮炽热的钢样。炉长凭着多年的经验,仔细观察钢花四溅的样品,略一思索,继续指挥吹氧、加料、取样。 hGv鞍钢集团网站

四十分钟过去了,炉前温度已经达到1600多摄氏度,这时化验室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喜讯。各项成分全部合格,第一炉F3钢冶炼成功了。一股火龙似的钢水奔腾而出,整个厂房都披上一层红光,观战的人流涌向炉台,争着向炉长和炉前工们致意。在场的市领导、公司领导也向参战的工人们表示热烈祝贺。 hGv鞍钢集团网站

人们欢呼着,欢呼攀枝花建设史上新的一页——1971年10月1日,攀钢胜利出钢。 hGv鞍钢集团网站

提钒炼钢厂正式投产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取得了非凡的成绩。1979年1月1日,新建雾化提钒车间投产;1993年10月18日,1350板坯连铸车间建成投产;1995年8月7日、9月15日,1号、2号提钒转炉分别投产;1997年11月3日,RH真空处理车间建成投产。1971年底转炉炉龄平均仅42炉,到2002年9月18日,3号转炉历经368天,炉龄达到10048炉,创同类型冶炼之最。1998年,转炉钢产量突破300万吨,以后一路高歌,相继站上400万吨、500万吨台阶,2020年达到585万吨。如今的提钒炼钢厂正朝着建设绿色智慧幸福钢厂的目标奋力迈进。 hGv鞍钢集团网站

炼钢厂原厂长黄道鑫告诉笔者,1964年共有27人从重庆大学毕业来攀钢,前后有10人在炼钢厂工作,如今已有多人长眠于这片热土。为了三线建设,炼钢厂有近千名“老单身”,在2.5平方公里的弄弄坪度过了自己的金色年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提钒炼钢功臣江耀华,永远离开提钒平台那天,年仅四十一岁。 hGv鞍钢集团网站

2019年开始,攀钢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战略行动,全面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炼钢实现在线智能炼钢,“钢铁大脑”参数推优,每年炼钢成本降低1700万元。2019年5月29日,全国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钒钛标委会)在攀枝花成立,标志着我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有了专业的标准体系,这必将引领支撑钒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也预示着曾经的“大三线”前景一片光明。 hGv鞍钢集团网站

 
 
©2017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辽ICP备05004580    * 建议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